內容來自YAHOO新聞
社論
工商時報【主筆室】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2季GDP成長率概估為0.64%,不僅遠低於5月預測數3.05%,也是亞洲4小龍最差,低於南韓的2.2%、新加坡的1.7%。國發會對於經濟前景的說法,也由原先的「今年GDP成長率仍有機會保三」,改變為「今年保三有困難」。在此之前,行政院為了提升經濟活力而制定「經濟體質強化措施」,聚焦於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三面向,希望打造「創新、投資、就業」的良性循環,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強化景氣因應能力。
對於行政院所採「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包括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在內的工商團體負責人大都認為,「只要政府願意做,都是好事。」但鑑於行政院早在2012年9月即已推動「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內容涵蓋產業、輸出、人力、投資、政府等共5大政策方針及25項具體措施,結果並未達到原先預期的刺激經濟景氣與解決國內產業結構失衡等目標,主政當局實應先務實檢討過去所採產業升級、出口拓展及投資促進等政策,所以未能有效改變經濟頹勢的原因,進而妥善規劃主力產業的發展策略、拓展新興市場的創新模式與產業國際併購等策略,同時有效消除國內投資障礙,才不會再讓新方案淪為「口號治國」。
今年GDP成長「保三有困難」,主要是因為對外出口衰退,使得第二季經濟成長率較上季3.37%下降2.73個百分點,創近兩年新低。進一步分析,由口罩團購口罩於全球景氣復甦力道滯緩、電子產品庫存增加、中國大陸供應鏈自主化降低自台灣進口比例、陸客來台觀光人數減少2.92%,以及原油等原物料價格持續下跌,致使商品及服務輸出遠低於預測,其中電子產品、機械、資通訊、基本金屬與塑橡膠產品等出口均呈衰退。
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今年上半年進口也減少14.9%,顯示國內生產製造活動的投資裹足不前。進一步觀察僑外資與陸資的進出統計,可發現今年1至5月核准僑外來台投資金額17.2億美元,陸資來台投資金額4,593萬美元,兩者合計18.6億美元,但相對地,同期核准對外國投資金額達28.1億美元,對中國大陸投資金額更達34.8億美元,兩者合計62.9億美元。另外,根據「2015資誠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今年只有33%的台灣企業領袖對未來1年企業營收感到「非常有信心」,相較去年的60%,幾乎腰斬,也是4年來的新低;相對卻仍有82%的企業領袖,以大陸市場為追求成長的首選,顯示企業投資台灣意願低落與資金外流,是造成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下降與經濟衰退的關鍵因素。
因應此一情勢,行政院在將「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定位為現行方案的期中檢討與補強的同時,便需務實且深入的檢討,近年相繼執行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三業四化」、「傳統產業特色化」和「中堅企業躍升計畫」等措施,為什麼沒有辦法有效地發揮其帶動國內企業創新投資與吸引外商投資的效果?究竟其原因是廠商不瞭解各項方案之內容,還是各個方案內容與產業界實務的發展需求有落差?或者是廠商對於各項方案所需要的技術投入缺乏能力,還是面臨研發人才不足或資金不足等?這些都應該具體詳盡掌握,才能夠讓政府的「產業升級」措施與企業的發展需求做有效的結合,誘發更多的企業進行創新驅動的投資,也才能有效促使產業競爭由「價格競賽」轉為「價值競爭」。
至於國發基金與民間合作併購基金的推動,乃是這次公布「經濟體質強化措施」的一大亮點。尤其在中國大陸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積極進行產業整合與併購,同時就LCD面板、LED照明、太陽能、手機製造等產業,展開海外併購與產能擴充動作不斷,明顯已對台灣產業帶來替代壓力,在此情況下,藉由國發基金與民間合作併購基金的助力,的確是加速產業運用海外技術、通路、品牌,以提升競爭能力的重要手段。
惟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支持的國際併購與整合,必須先有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同時釐清各產業所欲彌補的技術缺口、目標市場,或是可以創造的擴大規模、通路佈局與品牌整合等效益,進而尋求最適當的連結對象。
以大陸為例,近來傳出中國晶片廠商紫光集團以230億美元向DRAM大廠美光提出收購邀請,引發國人關注。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以中國武嶽峰資本(Summitview Capital)為首的中國資本,包括華創投資、武嶽峰資本、eTown和華清基業等,就已經用6.4億美元聯合競購芯成半導體(ISSI),凸顯中國將半導體佈局觸角延伸到DRAM產業的企圖。大陸這種產業發展戰略規劃與產業藍圖的建構,應該是我國今後推動工具機、半導體和面板等產業國際併購與整合計畫時,應該師法的作為;也唯有如此,最終才能真正獲致引導產業創新投資的效果。
新聞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社論-救經濟-需要策略規劃和有效執行-215005691--finance.html
AAD485763864BBAE
留言列表